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媒體報道媒體報道
沙龍:醫療投資的最好周期是否來臨 投資人說好項目需要滿足這3點
來源:醫療健康行業必粉 高端私人醫生服務 | 發布時間:2015/10/26
10月21日上午,騰訊投資家俱樂部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以“把脈大健康:醫療投資的最好周期是否來臨”為主題的沙龍,來自蓋茨基金會,醫療、生物科技領域的眾多嘉賓參與了沙龍,共同探討全球醫療的投資機會以及互聯網醫藥的引爆點和移動醫療生態圈生存法則等問題。
2014年2月開始爆發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引發全球關注。人類應該如何抗擊傳染?在 “公共衛生的全球投資機會:新興技術讓窮人更健康”議題討論中,蓋茨基金會全球健康項目總裁Trevor Mundel 在埃博拉疫情中,看到了大筆投資和活躍的新產品。
在“移動醫療的全新玩法”的議題討論中,美國華平集團執行董事長方敏暢談了他對于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理解。他認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主要圍繞醫療和藥品兩大領域。
在關于“智能醫療的引爆點”的議題討論中,中衛基金創始合伙人李文罡認為,好的移動醫療項目還應該滿足:第一,“量大面廣”,例如慢性病管理;第二,“需要要剛性”,例如滿足患者的掛號需求;第三,“離錢要近”:針對已經存在較大的傳統市場,可以用互聯網去改善效率,例如藥品電商和保險。
致辭之騰訊網副總編馬騰:
前兩周,有一個消息令我們興奮:屠呦呦女士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與屠呦呦女士分享諾獎醫學獎的另兩位科學家是:坎貝爾和大村智。他們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藥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我在這里和大家重溫舊聞,是從諾獎醫學獎的獎項中想到了:健康是全民的福福祉,無論是瘧疾還是寄生蟲病,都是發展中國家或不發達國家中普通大眾的常見病。醫療的本質是全民性,它的使命從來就是大眾的,而非階層的。
這個使命和我正在從事的媒體工作非常類似。作為媒體人,我覺得我就一直在致力于消除信息傳播的門檻,讓大眾更公平地獲取自已所需要的信息。這也是文明社會的標志。
無論是健康醫療還是媒體界,我們比以前任何時候離這個偉大的目標都更為接近。為什么?因為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帶給了各行各業的革命,健康、醫療和媒體行業皆是如此。
在醫療領域,變革清晰可見。人們可以通過上網,掛號、檢查、傳輸結果,也可以期待個性化的精準治療。
但同時,醫療領域也是一個充滿了痛點的領域。用戶對醫療領域的滿意度很低。從投資的角度看,這意味著大量的商業機會。
議題一 公共衛生的全球投資機會:新興技術讓窮人更健康
主講人:Trevor Mundel 蓋茨基金會全球健康項目總裁
要動員中國的力量解決世界醫療問題。這是因為,中國充沛的人才和強大的能力為非洲和南亞的弱勢群體服務,希望中國來解決世界的問題。
在去年爆發的埃博拉疫情悲劇中,雖然世界各方的力量行動緩慢,反應合作方面不協調,但是大筆投資和活躍的新產品開發令人眼前一亮,僅僅花了8個月,醫療工作者就針對埃博拉開發了兩種新藥,而且從研究進入到臨床階段。此前,蓋茨基金方面曾預期,新疫苗的開發制造周期長達會3到4年。
蓋茨基金會全球健康項目致力于為全球弱勢群體帶來平等和健康,目前主要服務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亞地區在內的世界最貧窮的地方,每年基金支出高達40億美元,除了支持全球健康事業外,其還涉及農業、水資源等方向。在健康項目中,基金會一直在診斷和治療之間尋找平衡,“診斷水平提高甚至比治療效果更好,如果我們能夠開發肺結核診斷方法,快速進行人口篩查,比治療更有效果。”
我本身就是醫生,投資醫療的話,要考慮到病人的需求。醫療不僅是網上的生意,一定要有其他東西支撐,譬如一個疾病的診斷肯定要有多方面的配合,如果沒有影像學的,檢驗學等支撐,僅僅在網上做醫生和患者的面對面溝通的話,為患者解決問題的空間是有限的。
議題2 移動醫療的全新玩法
主講人:方敏 美國華平集團執行董事
作為投資機構,在我們看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主要包括圍繞醫療以及圍繞藥品的兩大領域。醫療領域的發展階段包括三個階段,前期主要做導正,出現掛號網等一系列圍繞掛號的其他企業,其次出現線上線下的問診服務,比如春雨、丁香園,再后來開始深入醫生病人的管理,通過醫生來主動管理病員,最后出現知識性的平臺,包括病例的管理,比如杏樹林等,這一塊圍繞醫療領域,已經涌現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業務模式和企業。另外一塊是圍繞藥領域,比如一號藥店、阿里健康,他們想打通整體打通藥品分銷渠道,把其中的中間環節削弱掉,產生更低廉的要價和更快速的服務,即所謂的藥品電商。
邱高輝(橙海醫療投資(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個好的互聯網醫療體系,它的判斷標準包括四點,病人能否受益、醫生效益能否提高、投資者是否找到盈利模式獲得投資回報以及是否起到適當的醫療控費作用,我認為把它簡單化比較好,醫療的本質還是考慮如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張遇升:醫療公司要想和醫生發生強關系,首先要讓醫生掙到錢,收入是醫生會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的醫生有一個明確的成長路徑,處于職業金字塔不同層級的醫生,他們的訴求也不一樣。
我認為處方藥的藥企是我們的重要市場。未來商業保險發展起來后,也會有我們的市場。還有醫生付費也會成為我們收入的來源,如果醫生是自負盈虧的個體,像淘寶的商鋪主一樣,他們是愿意為平臺付費的。此外,杏樹林有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分析、沉淀也會有價值。
歐陽晨曦 武漢楊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目前還沒有看到真正的互聯網醫療模式能很好的抓住醫生。好的醫療商業,肯定是能兼顧患者、醫生、醫院、國家4個群體的利益。當商業模式都能兼顧這四項了,那肯定是一個好的醫療商業引爆點。 譬如現在很多醫療商業項目,可能都兼顧了患者、醫生和國家的需求,但它未必考慮醫院的利益。
[議題3]智能醫療的引爆點
主講人:李文罡 中衛基金創始合伙人
互聯網醫療對傳統醫療起到了三個作用:第一,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幫助不同層級的醫生對接病人,做好分級診療;第二,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三長一短”(掛號、就診和取藥時間看,診斷時間短)的情況得到改善;第三,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性工作。
投資人在看互聯網醫療項目時,僅滿足這三點還不夠,還需要有引爆點;ヂ摼W醫療產業如何形成引爆點?項目還應該滿足幾點:第一,“量大面廣”,例如慢性病管理;第二,“需要要剛性”,例如滿足患者的掛號需求;第三,“離錢要近”:針對已經存在較大的傳統市場,可以用互聯網去改善效率,例如藥品電商和保險;針對將來可能爆發的市場,可以用醫生的多點執業來引爆:醫生從靠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的“公務員”,轉變依靠精湛的醫術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黃邦瑜(復興醫藥互聯網推進總經理)提到“引爆點”,可以反向考慮阻礙引爆點的阻力到底在哪里。用互聯網技術重構飽受病垢的醫療產業鏈的時候,也許增量部分用互聯網手段去實現的話,受到的阻力相對較;存量的部分可以通過很多互聯網手段進行重構或者改善,真正的服務好患者,服務好醫生,使各方都有利。但是整個產業鏈經過多年的發展,環環相扣,重構產業鏈變得非常難。
徐晶(阿斯利康中國信息技術部副總裁):在互聯網醫療這條鏈條中,我們都在討論醫生、政府、payer之類的問題,但并沒有提到病人的獲益點在哪里。在我看來,未來慢性病領域最有引爆點的潛力。作為藥廠,我們的動力并不在于和數字化平臺的合作,而在于除了傳統醫生、藥品之外,最大的興趣在于診斷公司、器械公司,圍繞病人的全程管理方面,同時我們也有興趣在數字化平臺部門,我們一直在尋找創業的數字化平臺,包括之前和春雨已經展開了前期的探討,但迄今為止,我們尚未找到引以自豪的互聯網醫療的案例,我們依然在探索當中。
弘暉資本執行董事姜燕燁: 互聯網醫療產業很難形成易爆點。從現實來看,存續期較長的移動醫療創業公司也曾多次調整發力方向,以求生存,大家都發現了痛點,但痛點沒有被解決。原因在于醫療領域資源,包括醫生的診斷能力與掛號資源在內,多集中于傳統醫院。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可能是解決醫療資源集中于醫院的突破口:多點執業后,診療費將在醫生收入占據更大的比例,“以藥養醫”的情況將有所緩解。但由于瓶頸并不在病人一端,而在醫生一端,而對于有時間窗口的創業者而言,若不能快速突破這一瓶頸 ,互聯網醫療創業者就可能熬不過“冬天”。
打破生命科學創業門檻
主講人:劉靚 華大基因孵化器藍色彩虹聯席CEO
華大基因孵化器會做成開放的平臺,和騰訊類似,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啟動至今4個月,在生命科學這一領域,華大基因在在測試儀器以及基因數據等方面具有優勢,未來會將其中的資源開放給創業者,降低圍繞基因領域的創業門檻。華大基金孵化器也愿意為這些創業者提供數據資源、產業資源、資金方面的支持。
馬立:在滿足人們購物這樣的物質需求后,阿里巴巴提出了要服務“兩個健康”: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阿里健康就是為了服務前者。與一般的購物電商不同,消費者在網上買藥后拿到藥品,這個鏈條沒有結束,消費者的目的是治病而不是買藥,藥品本身是承載了service的,所以鏈條更長;ヂ摼W對其它行業的滲透很強,雖然目前從網絡上買藥的比例還很低,但是未來這條線是會上升的。
蘇小虎(遠洋健康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們遠洋健康主要是和商業保險公司一起共同探索精細化的保險業務,保險領域中的數據應用中各國有不同的政策和態度,比如美國門檻比較高,卡得比較死,新加坡則給用戶自我選擇的機會,如果用戶愿意主動暴露數據的話,可能會得到更為低廉的保費。